动态资讯 / NEWS INFORMATION


未成年人遭到不法侵害应怎样保护自己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5-11-20 09:28:50

未成年人遭到不法侵害时,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护自己。以下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整理的详细建议:
一、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观察环境,寻求帮助:未成年人应首先观察周围环境,如果身处公众场所,周围人多,可以大声呵斥犯罪分子,并趁机向人多的地方跑,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强调,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时,应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法规1
避免无谓激怒,暂时妥协:如果周围偏僻,人烟稀少,或犯罪分子较强,未成年人应避免无谓地激怒对方,可暂时顺从,适度争取同情,同时暗中观察情况,寻找逃脱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指出,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
二、积极求助,及时报警
寻找报警机会:未成年人应寻找甚至创造报警、呼救的机会,如趁机留下求救纸条,或利用身边物品制造声响引起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应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法规3
拨打报警电话:一旦找到机会,应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讲清案发时间、地点、自己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以便民警迅速出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鼓励新闻媒体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三、防走失与拐卖,保护个人信息
牢记家庭信息:未成年人应牢记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重要信息,以便在走失或遇到危险时能够及时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要求,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应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
警惕陌生人:对于主动搭讪的陌生人,未成年人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接受其帮助或礼物,以防被骗。《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明确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非法收养未成年人。
保护个人信息:未成年人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学生证、身份证等证件,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第一千一百八十九条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的责任承担问题,提醒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注意防范风险。
四、防性侵害,保护隐私部位
认识隐私部位:未成年人应了解并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不允许他人触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强调,应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和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
拒绝亲密举动:与异性交往时,应保持适当分寸,不要有搂抱、亲吻等亲密举动,以防被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特别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
寻求心理援助:如果遭遇性侵害,未成年人应及时报警并寻求心理援助,以减轻心理创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鼓励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在遭到不法侵害时,应保持冷静、机智应对,积极求助并及时报警。同时,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走失与拐卖,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部位,以确保自身安全。